✎前言
大家好,歡迎來到AI想想,想想AI、想想人文。我是黃正傑。
今天要聊的主題是群體智慧。各位在群體中是意見領袖? 還是附和者? 或是常在臉書上貼文,享受親友們按「讚」嗎? 你會跟風在不喜歡人的臉書上「洗版」嗎?
Netflix 的「黑鏡」第三季「全網公敵」影片,講了社群媒體的故事跟反思。
✎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
女警探偵辦一件離奇案件,竟然發現機器蜜蜂鑽進被害人耳朵造成死亡。循線訪查這家製造公司,發現機器蜜蜂被罪犯控制進行殺人計畫。他們研究被害人背景,都是在網路上被聲討的著名人物。像是政治人物、媒體名嘴等等。罪犯在網路上發起一個「後果遊戲」,就是讓網友上傳被聲討的人的影片,讓網友用推特標註「#去死 標籤」,系統會在每天五點 選擇被標註最多的人 來進行攻擊。當警探持續追查嫌疑犯與保護即將被攻擊人時,發現機器蜜蜂最終的目標,竟然反過來是針對那些發過「#去死 標籤」的人進行攻擊。影片中我們看到成千上萬的機器蜜蜂,對著程式中無數的人進行攻擊,有學生有老師有政治人物..甚至家庭主婦…等等。最後,警探來不及處理,造成無辜生命的喪生,體育館裡擺滿一具具的屍體,讓警探也懊惱不已。
✎說明-群體智慧
這部影片在批判社群力量的負面影響。但事實上近期AI發展卻得利於社群力量,亦即群體智慧。2008年,卡內基美隆科學家發表reCAPTURE程式。利用登入系統,設計人類才能辨識出模糊不清、扭曲變形的英文字母,來協助電腦學習與辨識各種文字,提高了程式文字辨識能力。科學家認為,人類「被浪費」的問題處理能力,可以被利用來解決電腦難以解決的問題。所以我們看到許多群體的智慧被運用在AI系統,例如:有一個基金公司運用推特上的大眾情緒,預測股票市場好壞;有一個研究團隊利用網友在社群媒體發言及結合實驗室數據等預測新冠肺炎疫情發展趨勢。
最近,群體智慧常運用在協作智慧機器人上,例如:Amazon 物流搬運車協作、勞斯萊斯引擎維修協作機器人等。
科學家們從螞蟻、蜜蜂等群體昆蟲上,學習到如何利用個體協作發揮群體效用重點,運用在經濟學、社會學、電腦科學等諸多領域。這也是前面介紹的影片為甚麼要用蜜蜂來當作群體的代表。
✎應用
那麼,我們如何將AI群體智慧設計在各項應用領域? 大家想想看,在預測交通狀況,要怎麼做? 傳統做法我們在重要幹道放置感測器、監視錄影機,了解每個路口擁擠狀況。新創公司INRIX則不然,與汽車製造商、運輸公司合作,將地理、煞車、速度等各種感測器放置交通工具上蒐集資料;利用數以百萬車輛傳回的資料,協助預測壅塞狀況,並且建議最佳路徑以改善城市交通。因為,道路的真正行為人是汽車。大家想想看,在改善農耕生產力,要怎麼做? 傳統上,我們利用ERP系統改善採購管理、營運指標管理、財務管理。新創公司FBN則不然。FBN蒐集農場的採購單、訂單等進銷貨產品與價格進行蒐集,並結合農機設備商數據、天氣即時數據等。農場會員根據平台上數據,將種子、肥料及收購價格進行比較,並與其他農場比較生產收益,進而分析影響生產收益的關鍵因子,發揮眾農場的群體智慧效益。不是專注管理個體,而是透過群體數據來產生價值。
✎反思
從前面的案例,我們知道,可以善用個體智慧來勝過專家智慧、可以運用個體的行為來預測整體發展。大家想想看,群眾智慧的概念,要怎麼運用在其他領域呢? 另外,影片中利用遊戲來激發群眾不斷貢獻目標對象、新創公司INRIX讓行走汽車利用感測器不斷傳回資訊。這意味這群體智慧是由數據不斷的累積產生價值。
那麼,大家想想看,我們要如何設計,讓群體機器、或是用戶,不斷地貢獻智慧或數據呢?
✎小結
這一集我們介紹社群媒體反思電影、群眾智慧概念、新創應用案例及AI群眾智慧設計時候的反思。希望大家會喜歡!! 我是黃正傑。我們下一次再見~